最近一年,在结构性牛市行情的影响下,场外衍生业务迎来爆发期,各家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激增,更有机构倾斜资源、设立独立部门、大手笔扩张进行重点布局。有业内人士称,头部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每年贡献的收入可达10亿级别,未来有望成为券商“最赚钱业务”。
多位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的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负责人表示,尽管行业前景乐观,但相比成熟市场及国际投行,国内券商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多数机构仍在摸索之中。
场外衍生品业务爆发
近一年来,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激增。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境内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新增名义本金累计4.76万亿元,累计交易高达11万笔,其中,收益互换2020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2.16万亿元,场外期权2020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2.6万亿元。
场外衍生品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券商竞争市场。招商证券衍生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一年来,具备场外期权业务一级交易商资质的几家头部券商不断加大自身的衍生产品创新力度,加上2020年国内外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对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关注度明显上升,场外衍生业务快速增长,各家券商均开始争先布局场外衍生业务的局面。
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券商从中长期战略发展上普遍认识到需要加强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综合布局。根据国际投行的成熟经验,场外衍生品业务是证券公司兵家必争之地,既是高盛、大摩等国际投行稳定的创收高地,也是证券公司服务客户的重要抓手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进一步丰富业务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
上海某头部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负责人指出,衍生品是券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是提升券商资本金利用效率的工具。做大资产负债表以提升利润中枢,短期来看是券商行业的竞争路径。“布局和发力衍生品业务,除了单业务带来的券商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对券商各业务条线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也能带来1+1>2的显著提升效应,使得衍生品业务成为各家券商争相战略布局的领域。”
有观点认为,随着衍生品业务市场快速发展,参照国际投行经验,未来这一新兴业务将有望成为券商“最赚钱业务”。
上述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指出,2020年以来,以雪球等结构为代表的场外期权产品开始受到市场青睐,一二级交易商手上持有许多雪球期权头寸,2020年剧烈的二级市场波动给交易商的对冲端带来较高盈利,场外期权交易商在2020年普遍获得了一份好收成。
“目前来看,监管层积极扶持衍生业务的发展是个利好信号。不过,目前国内用于对冲的场内衍生工具仍较为匮乏,如果未来丰富了场内对冲工具的品种,那么券商场外衍生业务将迎来新的机遇。”上述招商证券衍生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20年的市场波动主要受疫情及国际市场大幅波动的影响,并不具有持续性,在市场环境和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果场外期权交易商自身的产品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那么,很难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获得持续稳定收益,甚至出现大幅亏损。
尚处初级发展阶段
受市场成熟度提高、金融创新深化以及监管放开,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的高速发展已然成为行业共识,场外衍生品业务前景可期。
招商证券衍生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发展场外衍生业务对于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健全的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最终将反哺我国实体经济建设,因此,发展场外衍生业务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上述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场外衍生品业务的蓬勃发展,交易商、投资者都在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提升对场外衍生品的熟悉度和接受度,投资者逐步意识到,场外衍生品并不可怕,使用得当的话完全可以成为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进行投资、风险管理、理财的良好工具,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券商在新业务上的布局加大、规模激增,但国内整体发展衍生品业务的历史却并不长。相比海外成熟金融市场,中国衍生品业务的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场外衍生品业务起步落后欧美30余年,从交易品种与交易规模来看均与成熟资本市场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衍生品名义本金/境内上市公司市值比重均值不足1%,而美国则达到10%。相比海外投行,国内券商的人才体系及风险对冲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都存在差距。”上述上海头部券商衍生品业务负责人表示。
上述招商证券衍生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标境外发达经济体,我国的场外衍生品市场仍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行业整体还没有对场外衍生品的细分领域形成明晰标准,场内对冲工具仍然短缺,券商对于场外衍生业务的定位以及人员、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仍不足。
“国内场外衍生品行业的发展还不足8年,在2018年之前监管放松阶段还出现不少野蛮发展的乱象,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短板。例如,投资者的专业度和成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交易商的定价和风险对冲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市场的锤炼,金融科技水平与国际投行比更是存在巨大差距。”上述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投资者门槛、交易商资质,还是产品结构,审慎和逐步放松更符合我国国情。记者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