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协会)公布了2017年的私募年度大数据,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从注册地分布来看,上海、深圳、北京均已超过4000家,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私募重镇。其中,上海的私募机构、产品数量最多,北京的私募基金管理规模最大,且重量级私募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深圳的私募则相对小而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格局,与三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有关,也和私募的发展渊源等有密切联系。
上海私募机构、产品
数量最多
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24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64万只。
记者发现,私募基金管理人从注册地分布来看(按36个辖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三个地方,占全国的58.21%。其中,注册在上海的私募最多,有4581家,占比20.41%;其次是深圳有4377家,占比19.50%;还有北京是4108家,占比18.30%。
与此同时,上海的私募管理的基金数量也遥遥领先,达到1.91万只,占备案基金总数28.76%;再者,北京的私募管理基金数量是1.25万只,占比18.79%;深圳的私募管理基金为1.21万只,占比18.28%。
业内人士认为,京沪深均是中国著名的金融中心,集合了大量金融机构,有浓厚的金融氛围。当然,依托沪深交易所,上海和深圳的私募基金诞生比较早,数量也比较多,一些私募掌门人原来都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参与者,“私募教父”赵丹阳2004年与深国投合作成立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而依托证券类信托发展起来的私募基金,最早也分为“上海模式”和“深圳模式”,而北京的证券类信托私募产品则诞生较晚。另外,在注册问题上,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前海等地,较早推出了私募基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等,吸引了一大批私募机构去注册。还有,从文化氛围来说,越往南方越开放,很多做投资的人更愿意出来独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