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基金总经理孙菁:以创业心态上路
来源:太平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9-01-07 16:11:19

从中金投资银行到管理层,再到独立的基金公司,孙菁在中金已经待了十五年,经历过三种业务。

她了解管理层面的运作,也熟悉前后台业务线协调的方方面面,但是最后却毅然转身,进入完全陌生的基金领域,去开拓和深耕。种种经历可以一窥这位基金女高管的勇气和自信。

腾讯理财通《基荡二十年》图书编辑团队专访孙菁,听她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探寻公募基金“90后”的思索和困惑,她说:“基金行业说到底,真的就是服务行业,我们是一个靠人赚钱的行业,不是靠钱赚钱的行业,靠人赚钱这事很难,一定是要服务的。”

中金基金总经理孙菁

访谈的过程中,孙菁不时分析行业面临的困境,坦陈对基金行业的忧虑,最终,也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个二十年,勉励行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创业心态应对新的发展趋势。

我还需要更多时间,去和行业共同成长。

基荡二十年:当时中金基金成立的背景是什么样的,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孙菁:其实中金很早就想拿公募牌照了,因为想要在资管行业深耕,不止是希望做精,还希望能够做大。但受制于“一参一控”穿透监管的限制一直没能推进,直到2012年开始的一轮监管放松,比如当时“一法两则”给券商资管业务放松,开始允许基金公司设立子公司。2013年修订的新《基金法》颁布,还有当时一系列配套法规落地,对行业影响很深远,的确是拓展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我们的牌照申请从制度上变得可能。接下来,就是根据当时的监管规定去确定我们的执行方案,我们面临三个选择:第一是拆分资管业务成立独立的资管公司再拿公募牌照,第二是成立一个一级部门做公募业务,第三是直接设立新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最后综合了各方面的考量,决定选择新设基金公司来开展公募业务。2013年的新《基金法》还允许了全资基金公司的出现,允许自然人成为基金公司股东等。我们因为一直在筹备,所以动作很快,是新《基金法》颁布后第一家去申请全资公募基金公司的,2014年年初的时候获得证监会批准。

基荡二十年:当时您是怎么加入中金基金的筹备组的?

孙菁:我加入中金公司快十五年,最初六年在投资银行板块工作,做发行与承销业务。接着中间有四五年的时间,在公司管理部支持公司领导的工作。因为要筹备公募这项新业务,当时由公司管理部牵头成立任务小组task force,组长肯定是公司领导,我是这个任务小组的现场负责人,各个相关业务部门都派代表参与,所以一路申请牌照成立公司,在这中间一直组织沟通协调各方的工作。

我从毕业就加入中金,没换过公司但换过工作,我在中金从事过三类完全不同的业务:最开始在公司的支柱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板块工作,后来支持公司管理层的综合管理类工作,现在在基金公司工作,真的是从卖方转型到了买方。回头来看,在卖方时期训练出来的工作素质以及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在管理支持工作中对投资银行不同业务类型,对前中后台业务的了解,对领导们管理艺术的观察和学习,为我进入这个新的行业——也就是公募基金行业,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果有机会重来,我还是会选择参与筹备基金公司。当然,毕竟是半路出家,未来我还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了解,去和行业共同成长。

基荡二十年:当时公司成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企业的整体特色,对于未来发展有定下一些战略方针吗?

孙菁:我们成立的时候,基金行业已经发展了差不多十五年,已经有不少前辈和大公司在,作为一名“90后”的新进入者,当然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当时我们自己提的方向是“ABC三个支柱”,主要指三点:

第一,初期以量化业务为切入点形成特色,就是我们说的“A”——alpha类业务。中金公司差不多十年前陆陆续续从华尔街引入不少量化人才,称得上是A股市场引领量化业务发展的先行者。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市场开始有了较好的对冲工具。我们在当时的期限套利的新业务中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有了对冲工具,量化对冲类产品慢慢被投资人认识和接受,这类产品能给投资人带来相对稳健的回报。公司成立初期,量化就是我们的切入点,我们的量化专户规模当时在行业算比较大的,也在渠道建立了一定的口碑。量化业务成为中金基金当时进入行业的一个特色。

第二,布局工具型产品,也是我们说的“B”——Beta类业务。我们的想法是公募权益类产品以指数增强等工具型产品为主、加上货币基金和整体风格比较清晰的债券型基金等,以提供风险透明、价格公道、具有配置价值的工具型产品为方向。

第三点:C业务指Cross-border跨境业务。因为中金公司一大特色是跨境业务和国际化,我们作为中金的公募基金平台,也希望未来能在跨境业务上形成特色。

整体上,传承偏保守和稳健的中金的风格。比如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的环境里,我们并没有主动发很多权益产品,反而是发行了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还有基本完全对冲的绝对收益型公募产品。高点时候对市场存敬畏。我认为资管行业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时期,尽管规模依旧很重要,但长期要做强做大,是要真正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基金行业说到底是服务行业

基荡二十年:这几年发展下来,咱们中金基金的发展战略有一些变化吗?

孙菁:是的,我们是中金的一部分,我们的战略跟随中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而调整。中金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中投证券,中投证券网络上的客户成为我们重要的客群,中金以前的客群偏机构,收购使我们的客群中新增了对公募基金需求较高的个人投资者,我们的定位就向零售端迈近了一步。接着腾讯入股中金,在财富管理领域探索合作,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两者是天然相近的。可见资产管理业务在中金整体战略上的重要性在上升。

在产品布局上,我们认为大类资产配置需求的到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机会,我们更清晰地定位自己:做大类资产配置的专家,布局具有配置价值的工具型产品将是我们下一个方向,尤其以smart beta类产品为突破口。中金公司也在美国收购了金瑞基金Krane Shares,他们是一家专注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ETF类产品的基金公司,旨在帮助全球投资者更加了解中国市场并提升对中国的资产配置,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是中概互联网指数ETF,前一阵也发行了“一带一路”ETF。所以说,我们的战略是跟随中金公司整体战略而动态调整的。希望我们可以更好的服务机构和零售两类主要客群,尤其是提升零售渠道服务能力。我们也正在持续投入产品和投研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基荡二十年:中金现在和腾讯合作,有一些新的进展或者规划吗?

孙菁:中金与腾讯的合作,体现了双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雄心。据我所知,中金不少业务线都在与腾讯探索可能的合作,比如好像现在理财通就有一个中金专区传递中金研究部的观点。中金基金下一步发展立足于发挥中金整体平台和品牌的优势,调动多部门的资源。以中金优选300基金为例,这个策略由中金研究部策略组开发,通过中金基金向中证指数公司定制并发布中金300指数,再追踪指数发行指数基金,中金的股票业务部为这只基金提供场内流动性。下一步,这只产品还可以成为资管或者财富管理客户很好用的权益资产配置工具之一。

我们的优势在于长期投研积累、资产配置研究、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众所周知,腾讯的网络上几乎聚集了全中国的年轻人群体,包括咱们自己也是这个群体一部分。咱们已经更适应也更善于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财富管理,而伴随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命周期的到来,比如渐行渐近的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的需求,抚养子女的教育投资需求等都在上升,而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我们努力提供好的工具和产品,希望通过与腾讯的配合,能服务好这些关乎大家人生大计的投资需求。简单说,我希望我们对内能充分调动和联动中金公司内部的能力和资源,与腾讯一起,提供更丰富的、更契合需求的、更便捷的投资与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给客户。

基荡二十年:现在金融科技发展得很快,你认为对基金行业有哪些影响?

孙菁:金融科技给基金行业带来影响深远。我还记得伴随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到现在货币基金占据全行业13.6万亿规模60%,这8万亿的货基中个人投资者绝对主力。我记得这个数字在2017年是接近60%,今年可能更高。应该说,货币基金发展到今天,尽管潜在存在风险,监管也出台了各种严格的监管措施,但是这个产品聚集了8万亿规模7亿的客户数,这个跨越式的发展互联网功不可没,更让全市场透过货币基金加深了对公募行业的了解。2014和2015年也算掀起了一波金融科技的高潮,除了各种宝类对行业从产品布局到销售格局的冲击,也产生了一批助力传统金融提升效率的金融科技公司,有不少基金行业的人跳槽三方的,有不少投研团队基于量化能力成立私募基金公司的,当时P2P也很蓬勃,这些机构都来挖人,导致整个行业成本大增,产品、投研、客服和中后台风控成本都显著上升了。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基金管理机构最核心的两个能力,第一:投资能力,也就是投研实力;第二:市场能力,尤其是产品定位和营销能力,我认为金融科技对这两方面暂时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金融科技给行业带来很大帮助,从市场端,拓展了我们的获客渠道以及与客户的互动场景;从投研端,提升了风控和业绩分析管理的能力,还有可能丰富投资策略。在行业层面,线上操作已经使得产品申赎的便利性显著增加,提升了行业效率。未来,金融科技很可能进一步帮助投资能力的提升比如,我需要系统能力跟上,帮我去达成客户风控管理的需要,资产配置的需要,投资交易的需要,从而帮助客户提升投资回报。

基荡二十年:现在市场上都在说一个词“消费降级”,消费降级后年轻人是否还有财富进行投资?你觉得这对公募行业是一个挑战吗?

孙菁:我觉得消费降级这种现象,不能片面地看,我很喜欢我们研究部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消费分级”。也就是对于不在意的东西,也许是消费降级了,价格更敏感,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在意的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是升级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消费降级。

其次,消费是当下的事,而投资和财富管理是更长期的、甚至伴随一生的事。对于某个特定的个体来说,可能会出现眼下一时消费支出需要的增加或者收入的减少,暂时挤出一些投资空间,比如我们也都碰到过为了买房先把投资的产品都赎回来的时候。但对年轻人这个群体来说,已经更早的接触了货币基金等基础理财产品,接受了财富管理的理念,再伴随投资养老、个人养老金类产品的发展和推广,养老第三支柱箭在弦上,年轻人长线投资的需求会上升,这反而是公募行业的机会。

所以,年轻人对理财这件事是会越来越重视和在意,会认同从年轻的这个阶段开始就要理财。当然,有很多年轻客户,真的是理财“小白”,第一步需要去建立对于所谓合规的理财机构和不合规理财机构的认知。投资者教育也还是要深入持续的做下去。其次,基金行业还要引导客户去构建正确的理财观念,要关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此外,需要长期地去宣传教育资产配置的理念,要依靠我们的服务去引导和影响年轻的客户们。我觉得其实基金行业说到底,真的就是服务行业,是一个靠人赚钱不是靠钱赚钱的行业,靠人赚钱这事很难,那就是靠给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来赚钱。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创业心态上路

基荡二十年:你认为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资管新规对整个行业有什么影响?

孙菁:我们看资管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就是由客户格局、分销格局和资管牌照格局三个方面决定的。参考国外的市场来看,美国的市场是独立的基金行业规模相对较大但银行保险证券等规模相对较小,客户主力是养老金,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第三方投资顾问机构,强调独立性和尽责勤勉义务。日本和欧洲的市场,银行保险行业规模相对较大基金相对较小,零售和保险是主要客群,资管产品更多依靠银行保险券商等自身附属的网络销售,我们的情况可能更像日本和欧洲。

有管理咨询公司提出可以从两个核心变量看资管行业发展态势,即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包括是否能快速打破刚兑、产品谱系是否丰富健全等,以及竞争的市场化程度,即资管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市场化程度是否能迅速提高,牌照功能差异是否会缩小等。以这两个变量为横纵两轴把行业发展分成四个象限,那么在产品市场化程度慢的情境下,无论竞争市场化程度快慢低,资管市场都将是银行凭借产品和渠道优势来主导的市场;在产品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市场化程度高的情况下,资管市场整体规模有望迅速增大,银行保险等天然有渠道优势的机构将也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产品市场化推进快但竞争市场化推进慢的情况下,独立的资管机构、三方等分销渠道才能鼎足竞争,凭借自身的机制去更好的吸引投研人才,公募基金才能赢得发展空间。而在其他的情境下,公募基金必须做好特色化差异化,聚焦个别客群和产品,做好资管产品的下游环节,让银行来采购你的产品。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打破刚兑“回归本源”,产品市场化进程加快,同样竞争的市场化程度也在提升。可以预期资管市场整体增速会较快,这四分之一做大的可能性有机会了,还有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推出,也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潜力,但从整体上来看,公募基金行业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困难。

基荡二十年:你觉得公募基金行业下一个【解绑点】什么?如何应对下一个二十年的发展

孙菁:我觉得公募基金行业生态中的各个环节,投资人、分销渠道和管理人等都在成长变化。比如我看到现在业内已经有一些人一些机构逐步向投资顾问转向或者延伸服务,坚持倡导资产配置、长期投资、定投等更合理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走出短时投机频繁交易的老套路。比如在市场低迷时能引导客户投资的信心,在市场过热的时候克制发行产品的冲动,引导客户再平衡自己的配置等。

基金业务模式,相比银行保险证券等还是比较单一的,轻资产,说穿了是靠人提供服务去赚钱的服务行业;而且公募直接接触的客群很少,客户基本在渠道手里,产品发行运营等行为又是高度监管的,一定意义上说,掣肘还是挺多的。

过去的二十年,基金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供不应求到面临各类机构的全面竞争,客户和市场都日益成熟。前面也谈到过,未来资管行业应该还会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伴随资管新规等相关规则落地,行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路口,未来面临高度不确定性,要看客户、分销和牌照格局的变化。但我想,下一个二十年,行业肯定是向产品和竞争的市场化的方向演进,基金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在于产品和服务。从我们自己来看,我们在努力建设我们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希望通过提供好用的投资工具,我们的长期服务,我们的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实现符合其风险特征的预期回报。

同时,在这里也呼吁对于公募产品创新给予一定空间,包括在投资范围、产品结构设计等层面,让大类资产投资有更多载体,目前基本仅限于公开发行上市的股债等标准化资产。

整个公募行业,虽然有二十年的积累,但像我刚才提到的,当下正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比以往更甚,危机感常在,需要时时刻刻有一个创业的心态。一言以蔽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创业的心态上路。

猜你喜欢